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匣子什么意思(农村吵架时常说“足匣子”,现在才明白啥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5 08:54:36    

从小就在农村出生,生活,直到考上大学离开家乡求学,工作,才算远离了农村生活几年。

农村有很多我喜欢的事物,比如山坡上有很多好吃的野果子,空气环境很好,春天走到哪里都是绿油油的一片,繁花盛开,让人觉得格外的恬静与清幽,这是繁华都市给不了的清净感。

但也有很多我不喜欢的,比如农村女人喜欢说的恶毒语言。

小时候我妈妈发火了也会说我难听话,比如“si汉子的”、“足匣子”、“足匣匣的”之类的。

我老家贵州的,这些话可能外地人不一定懂,但小时候这些难听话我也不懂,长大些明白了一点。

比如我母亲说我“si汉子”,我就会说,放心吧,以后我不结婚,不会有汉子的。

母亲好像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听得进话,会当真了,从那以后就没再说这些难听话。

但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懂“足匣子”是什么意思,以前一直理解为说“瞎子”,就是说的气话,丢给瞎子养。

直到最近才知道,原来“足匣子”,并非“瞎子”,也明白了这句难听话的真实含义,说实话,好毒啊~~

何为匣子?

所谓匣子,在农村指的其实就是薄棺,一般是给很早就去世的人用的。

农村对于棺材的区别很大,60岁以上去世的人用的棺材叫寿材或寿棺,代表的是高寿,去世要大办特办。

而60岁以下大多被视为早逝,尤其是还没结婚就去世的,在农村会觉得很惨,不能埋进祖坟,甚至还不能立碑,不能祭祀。

而还没成年就去世的,甚至连棺材也不能太有,也不能埋葬,只能丢掉。

这种给幼丧者用的匣子一般是外面刷上土漆,呈深黑色,但里面又夹杂着红色,内外都刷着桐油。

有钱的人家还会在棺材里面的底部铺一些糯米灰,融入麻油、松香等。

所以农村很多妇女吵架或发火时喜欢说“足匣子”,其实就是一种很恶毒的责备,什么人会用上匣子?当然是很年轻就去世的人了~~

所以这样一想,才觉得以前母亲责备我们说的话还真的很毒。

但可能真的是带孩子不易吧,孩子不听话时,母亲愤怒都喜欢说“早知道这样,小时候就给你掐si”之类的话,只是说法不一样而已。

可能有时候他们自己说出来也不理解什么意思,只是老一辈也这样说他们,并非诚心的。

但还是希望作为母亲们,可以管教孩子,但最好别用太恶毒,太难听的话责备孩子,因为当有一天他们听懂这些话,是会伤心和寒心的。

老不服少丧,长不服幼丧的习俗

而说到匣子,就不得不提到幼丧,在农村有“老不服少丧,长不服幼丧”的习俗,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丧葬礼仪里,老一辈不给年长一辈服丧戴孝,年长一辈也不给年轻晚辈服丧戴孝。

言外之意,晚辈要给长辈披麻戴孝,但白发人送黑发人,长辈却不需要给晚辈行这样的礼仪。

不过农村有时也不这么细致地去行这样的礼,在大部分人心中,服丧礼仪是建立在亲情上的,如果这个人活着时懂礼善良。

那么哪怕他作为晚辈英年早逝了,长辈们还是会穿白衣送他。

服丧和农村说的戴孝不同,前者强调的是丧葬礼仪,后者则是加了一种程度,孝顺大多只针对晚辈,只有晚辈对长辈的感情能用孝来理解,长辈孝顺晚辈的说法是从来没听到的。

故而可以理解为,服丧不分长幼辈分,但披麻戴孝则遵循“老不服少丧,长不服幼丧”的原则。

以前农村的服丧制度会比较严苛,还分一等和二等丧服。

比如父母去世,子女就要穿一等丧服,这种丧服以麻为材料,不缝边且做工粗糙,基本上是套在身上用绳子扎上就行了,这就是“披麻”。

意在惩罚子孙,父母有恩于子女,当他们去世,子女需要让身体难受的方式来与父母共同受难。

这种麻布我老家以前也有,不过大多数都是用来捆干掉的烟草,既能保证这些烟叶不受潮坏掉,又能保证捆的时候不损坏烟叶。

后来时代变迁,“披麻”被“戴孝”取代,村里有老人去世,子女也会穿孝衣,但这些衣服大多是正常布料的白色大褂,虽然摸起来不柔软,也不缝边,但里面是可以穿衣服的,不会直接接触皮肤,不至于太难受。

只是老人去世,丧葬习俗会更严谨且隆重,但幼丧者,要么只能抱棺随便下葬,要么就是连棺材都没有,简单用木板装上就扔掉了。

现在丧葬改革,哪怕是婴儿夭折,也会进行火化,家人可以保存骨灰纪念,而不是像以前一样直接丢掉。

所以匣子的说法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哪怕农村父母们再吵架,也很少再听到“足匣子”的说法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