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东约十公里,有一座洛阳桥。它是在一O五三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兴造的一座石桥。关于这座桥的修筑,历史上留下了一些有趣的故事。
相传在宋朝时,蔡襄的母亲乘小舟渡洛阳江,当时白浪滚滚,波涛汹涌,眼看有翻舟的危险,满船的人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
蔡襄长大当了丞相,后在福建做官。于是蔡裹当了当地的那守,他在他母亲过江的地方,筑起了这座洛阳桥。
洛阳桥的真正名字是叫做福建泉州万安桥,因为它位于洛阳江入海口处,因此人们习惯的称它为洛阳桥。
洛阳江正当江海交汇处,当年造桥工程十分艰巨。当地人民从两岸运来数吨重的石块放在竹筏上,然后依靠海潮的顶托移动竹筏,把石块运到预定的地点以造桥墩。
他们为了使桥基更加坚固,还在块石之间种上牡蛎,等牡蛎长大后便把石块牢牢地粘合在一起。这种以“筏型基础”建造桥墩和以种植牡蛎加固桥基的作法,在数百年前确是了不起的科学创新。
现在洛阳桥历经修缮,面目已大大改观,唯有桥下还留着牡蛎的旧迹。
牡蛎是福建人民喜欢的一种水产。在福州名点中有一种春饼,叫“蛎肉春饼”。这种春饼味道鲜美,脍炙人口,而春饼内的馅就是用新鲜蛎肉和猪肉丝、菜丝混拌而成。用蛎肉炒鸡蛋也很好吃。
牡蛎喜欢生长在沿海的礁石上,因此它不仅是可供食用的水产品,对地理科学工作者研究古海岸的变迁也很有帮助。人们可以根据牡蛎的遗迹或残骸,来判断海岸的历史变化。
近年来,人们还有意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了一些大石块,以人工养殖牡蛎和其他贝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