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黄陵旅游景点(陕西黄陵县:一座陵,一棵树,一颗心)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0 09:24:09    

黄帝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符号,黄帝陵则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树高千尺不忘根,水流万里总思源。在重要时节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人们都会在陕西桥山之上的黄帝陵祭祀祖先,这一传统绵延至今。

一座陵

细雨霏霏,桥山葱葱,古柏掩映中,黄帝陵香烟缕缕。

络绎不绝的游客拾级登山,在轩辕庙前祭拜黄帝,在一方方碑刻前不时驻足,感知民族历史延续。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按古籍记载,黄帝统一华夏,肇创文明。黄帝带领部族自强不息、万众一心的奋斗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创造、奋斗、团结的民族精神之基。

《史记》提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为缅怀这位伟大先祖,后世“黄帝子孙”在这里建庙祭祖。

史书记载,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率军北巡,凯旋时祭黄帝于桥山,留下“汉武仙台遗址”。从汉武帝时期开始,黄帝陵祭祀就已成为国家祭祀仪式,并延续2000多年至今。

黄帝陵中的黄帝手植柏 孙正好 摄

近代以来,黄帝陵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争取解放的壮阔史诗。1912年,孙中山先生派人祭祀黄帝陵,并亲笔撰写祭文,颂扬“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抗战期间,国共两党三次共祭轩辕黄帝陵。1937年,毛泽东写下《祭黄帝陵文》,发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的誓言,号召全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外侮。

新中国成立后,黄帝陵祭祀及其保护工作备受重视。1961年,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棵树

轩辕古庙,巨柏参天,岁月留痕。

亲见黄帝手植柏,没有人不惊叹它的雄伟身姿。这株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的古柏已在这里屹立了约5000年,如今它树冠面积190余平方米,树高19.4米,地围11.3米。当地有俗语形容它的粗壮:“七搂八拃半,疙里疙瘩不上算”,意思是七个人手拉手还合抱不拢树干。

黄帝陵保护管理服务中心护林科科长、副研究员李小军介绍,黄帝手植柏以其生命力之旺盛、岁月痕迹之深邃,成为中国古树名木中的璀璨明珠,彰显着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与一脉相承,有着独特的生态意义。“目前,黄帝手植柏生长稳中向好,种子饱满率较高,根系状况较好。”李小军说,黄帝手植柏如此长寿的原因有二——自身长寿基因与历代精心呵护。

林业科技的进步让古树在今天焕发青春。在“一树一策”原则下,林业专家采用根系检测、微根管监测、树龄鉴定等手段,对黄帝手植柏定期评估,实时跟踪其健康状况,如同给古树配备了“私人医生”。同时,通过树冠整形、树体支撑加固等措施,提高古树的结构稳固性和抗灾能力。2023年,当地政府部门成立黄帝手植柏管护专班,工作范围涵盖防火、防盗、防病虫害、防雷击、防老化等多方面。

在黄帝陵周围,黄帝手植柏并非孤树。漫步桥山,只见古树绵延,苍翠似海,蔚为壮观。李小军介绍,目前桥山共有8万余株古柏,占地3000多亩,其中千年以上树龄的有3万余株。

“传说从黄帝亲手栽树开始,人们便世代植柏。中国有植树缅怀先人的传统,在桥山进行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李小军说。

这些古柏群犹如与中华文明史“同龄”的生动史书,以生命语言叙述中华民族敬仰祖先、尊重自然的传统。

一颗心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气势恢宏的《黄帝颂》唱起,庄严肃穆的乐舞告祭亦古亦今、大美大雅,参加祭典的人群心怀感恩,追思黄帝。

4月4日,甲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黄帝陵举行,共400余人参与。

参祭人员在黄帝陵轩辕殿内参观 邹竞一 摄

“树高千尺不能忘了根。”参加典礼的美国华裔朱介眉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先。”

典礼包括九项仪程:全体肃立、击鼓鸣钟,唱《黄帝颂》,敬献花篮,恭读祭文,向轩辕黄帝像行三鞠躬礼,乐舞告祭,龙飞中华,瞻仰轩辕殿、拜谒黄帝陵,种植桥山柏。

“黄帝陵祭祀活动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演变,如今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格式和祀典礼仪,大致可分为公祭、民祭两种形式。”苏峰说。

据介绍,目前公祭以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最为隆重,一般由“典前序礼”和“公祭典礼”组成。“典前序礼”包括“山门景行”和“礼乐庙祀”两项活动,借鉴古代祭典礼制范式,展示民间非遗精华。2006年,黄帝陵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始祖陵前,华人共祭,四海同心。在黄帝陵景区里,香港回归纪念碑、澳门回归纪念碑巍然矗立,台湾光复致敬团祭黄帝陵文碑吸引游客驻足。

西北大学教授张茂泽说,经过几千年传承弘扬,黄帝文化演变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符号,黄帝意识成为团结华夏儿女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黄帝陵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每年,部分参祭人员都会在桥山亲手种下寓意保护祖陵、崇敬始祖的树木。漫步山林,细雨微风,海内外华人栽下的“思源林”“炎黄子孙林”“民族同心林”等树木郁郁葱葱,与山上古柏共生共荣,凝聚着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心同德的美好情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