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洞宫山脉简介(三十六洞天,之洞宫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3 09:40:02    

洞宫山——在建州关隶镇五岭里,黄山公主之。

洞宫山,地处福建省政和县杨源乡境内,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屏南鸳鸯溪上游,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最高峰香炉峰海拔1459米。因山中一巨石呈“宫”字状,奇山洞又有洞中宫殿之称,故名“洞宫山”,属火山岩地貌,山中风光旖旎,景色清幽,峰峦岩洞,秀拔奇伟。

洞宫山脉,由浙江省延伸入境的余脉,东拥寿宁、政和、周宁、福安等县,南接鹫峰山脉北段。此山绵亘起伏,岩奇石怪,山高洞多,崖陡、涧深。据传古时有魏、虞二真人在此炼丹飞升。晋建州剌史张化曾游此山,遇一人引至巨岩之下。巨岩忽而洞开,中有三室,均陈书满架,有二犬看守。张华想借居十数天,以遍观群书。其人笑曰:“君痴矣,此琅嬛福地,非凡人所居也。”笑命童子送出。华甫出,门自闭。于是人称此地为“琅嬛福地,魏虞洞天”。禅家称“琅环福地”、“无为神化洞天”,被誉为“小蓬莱”、“类武夷”

洞宫山12峰,古有“十八狮子朝麒麟”之说,古代曾是道教名山,也是红军打游击之地。因地处闽东北交通要塞,山势险要,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土地革命时期,这里被开辟为苏区根据地。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黄立贵带领的闽北独立师与叶飞带领的闽东独立师在洞宫山会师整训,两位师长在洞宫会谈,成立了闽浙赣边省委。会师期间,两位领导还登台为群众演出,至今许多老人还津津有味地讲述这个传奇的革命故事。

山上林木茂密,动植物丰富,有洞宫、银坑、蝙蝠、魏虞、帝皇、佛子等20个山洞;狮子、宝峰、风动、巨蟆、鹤嘴、虎、猴、驼峰、玉笋、仙人、麒麟、蛇头等怪石,一线天、苍龙饮水、钟扣玉盘、鼎足峰、龛丹室、观音望南海、气势磅礴的450米长九级瀑布等49景,虹溪280个怪圈等奇景。以“花桥、虹溪、怪圈”三绝称著于世,自古以来就是闽东北著名风景区。

花桥为1511年明代建的石拱木结构风雨桥,长40米,主跨10.7米,高16米,中央三层,飞檐翘角,柱6排80根;桥外挂风铃,东铃响天气好,西铃响则反之,很准。更奇的是在石拱圆顶下有两把宝剑,若遭洪水或干旱,宝剑会伸出或缩进。

虹溪位于洞宫山麒麟岩下,长10余公里,宽约3米,如此长度的储赤色河床,居然如刀削斧劈一般平坦。溪中全然不见河卵石和泥沙。关于虹溪的由来,还流传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当年龟蛇精为患洞宫山时还没有虹溪。因此,旱灾、涝灾连年不断,百姓辗转沟谷,无以为生。上天为拯救生灵,便派两位仙人下凡消灭了龟蛇精,并用神牛、神犁从洞宫山起沿环峡一直犁到屏南,造就了虹溪和鸳鸯溪。

虹溪岩圈,在虹溪新旧桥之间还屹立着一块球状山岩,人称“风动岩”。几人合力推之,能微微晃动。在洞宫山雾中桥下峡谷中的8块岩石上,布满了280多个形状规则、大小各异的同心圆。关于它的由来,人们众说纷坛,或疑为外星人所为,或疑为火山爆发所致,或疑为沧海桑田时海生动物所为,或疑为古越族图腾或宗教信仰的遗迹等等,扑朔迷离,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将它命名为“怪圈”。

宝丰禅寺是当地妇孺皆知的佛教圣地,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重修,毁于文革期间,重建于1995年。寺院背倚宝丰岩,岩壁平整如刀削,两侧翠竹遮掩,环境优雅。大殿中还有一只拜佛状的蟾蜍,它是利用天然隆起的岩石雕刻而成。

现在为福建省级风景区,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4年洞宫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主要旅游景点有洞宫庙、观音望南海、宝峰岩、麒麟岩、虹溪、岩圈、九节瀑布等。

黄山公,即黄槐,百姓称为黄山圣公、黄山相公。是寿宁县境内第二位进士、北宋徽州知州。他一生实践“民本”理念,为救民,开仓放粮赈灾。弃官归隐故里,他又为乡民施药治病,设馆办学。八百多年来,黄槐为民请命,积德行善,扶正祛邪的精神被社会普遍认同,被后人尊奉为“黄山公”。黄槐“黄山公文化”更是寿宁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当年黄槐沿着鹤溪垂钓,来到了一个叫溪州的村庄,看见小溪中遍布着大大小小的褚红色鹅卵石,村旁岩山峥嵘伟岸,峭壁 四面如削,岩峰突兀凌云,峰巅坦荡如砥,峦间祥云缥缈,颇有仙风神韵,不禁流连忘返,便在这里结庐隐居修炼仙术。苦修仙术,于九月九日那天,岩山之巅彩云飘拂,岩峰上方仙乐袅袅,终于得道成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