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永年广府古城的历史传说(你可能不知道广府古城)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8:12:06    

来邯郸前做攻略,没把广府古城考虑在内。因为这些年看过了太多的古城,那些仅凭一点点历史遗迹就造出一条或几条街的所谓古城实在让人难以恭维。但在邯郸接触到的第一个出租车司机却极力推荐广府古城,而我们住的陵西北大街与人民东路交叉口恰好就有去往广府古城的605路专线公交车。既然很方便,不妨就去看看。

605路专线公交车是为方便邯郸人前往广府古城景区而专门规划的,从我们所在的站点出发全程需要一个多小时。出了邯郸城,乘客越来越少,最后在景区下车的只有我们几个游客。

水泊中的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又称永年城,位于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滏阳河畔的永年洼里,四面环水。广府古城的建城史超过2600年,春秋时期的曲梁侯国已经开始在这里修筑土城。秦汉时期为广年县县治所在地。隋仁寿元年( 601年),因避隋炀帝杨广名讳,将广年改为永年。隋末义军领袖窦建德曾经在此建都。明洪武元年(1368年)将广平府府治设置于此,始有广府城之名。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把土筑城墙改为砖砌。广府古城南北略长,东西稍短,基本为正方形,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2006年,永年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牛

公交车的站点在古城的东门外,自东向西跨过一座单拱石桥,桥畔可见一石雕卧牛。关于这卧牛,有这样一段传说。相传,广府城因为修筑在洼地里,洪涝灾害是主要威胁。作为破解办法,人们在筑城时就在四座城门旁各雕凿了一头石牛。据说,每逢洪水袭来,四头石牛就会共同背负起城池,水涨多高,城池就升多高,洪水再大也漫不过城头。这当然是神话传说,不能当真。至于四头石牛为什么只剩下了东门这一头,当地的说法是:石牛护城的故事传到江南,让江南人起了贪心,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江南人不知道用了什么魔法把四头石牛中的三头给偷走了。邯郸人的地域黑面积有点大,一个故事把整个江南都给得罪了。

阳和门

古城的东门称阳和门。“阳和”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指春天的暖气。阳和门虽然叫东门,实际上却是朝南开的,估计和广府城主要用于军事要塞有关。

瓮城

阳和门内是一个半月形的瓮城。从瓮城里看周围的城墙可以发现,部分城墙的底部还留有老城墙的痕迹,更多的墙体都是后来修复的。瓮城的大门开在半月形的北端,与阳和门南北斜对,这就意味着攻入阳和门的敌人要走最远的距离才能到达瓮城大门,而在这最远距离里,攻入瓮城的敌人将受到360度无死角的攻击。

瓮城大门

瓮城大门砖石混砌,很有年代感,就是拱券上的券脸石太新了,有点违和。

广府椿

大门旁侧的城墙内角上长着一棵香椿树,据说是清朝末年自然萌发而来,被称为“广府椿”。古城墙的内核均为夯土,而夯土在施工前一般要炒熟,以保证其中没有能发芽的草籽或树籽,这是确保夯土牢固的一项重要工艺。因此说,夯土城墙上别说是长出树,就是草都极少见。这粒孕育出“广府椿”的椿树籽大概率是随风而来,能在各种营养物质均被破坏且坚硬的夯土上发芽、生根、长大实属不易。

阳和月皓牌坊

进入瓮城大门,为了蹭听导游的解说,跟着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旅游团,先是来到了“阳和月皓”牌坊前。这是一座簇新的两柱单门石牌坊,应该没有什么来历。牌坊旁有登城的马道,但游客需要付费才可以登临。

武禹襄(武河清)故居

循着路牌指示,找到了武禹襄故居。来广府古城之前就知道古城里有个武家大院非常有名,想必这就是了。但仔细阅读完故居门前的相关介绍后知道,这个武禹襄是老武家的老三武河清,禹襄是他的字。充其量,这里只能算是武家大院的分院,来广府古城主要是奔着伍家大院本院来的,为了节省时间,只好先舍弃眼前的分院,继续去寻真正的伍家大院。

武家大院

武家大院位于东大街南面、囤市街西侧,坐北朝南,由三条并列的轴线组成,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11000平方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院。因武家大院的主人为武烈的三个儿子武汝清、武澄清和武河清,故武家大院又称“广郡三武府邸”。又因这里的主要居住者为武汝清,故各种介绍资料里还把这里称为“武汝清故居”。老大武汝清,清道光五年(1825年)进士,官至刑部四川清吏司员外郎,相当于今天的副司长。老二武澄清,清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历任河北乐亭县教谕、河南舞阳县知县。老三武河清,以廪贡生候选训导,文武双全,为武氏太极拳主要创始人。武家大院始建于清道光初年,是邯郸现存占地面积最大、主要建筑基本完整的一座清代民居大院,也是邯郸仅存的一座府邸式大院,有“畿南第一府邸”之称。

南端庭院

大院的最南端是一个长方形庭院,南半部分绿树成荫,三株百年老枣树是其中的主角;南侧一排倒坐房现在布置有“清代茶馆百壶瓷器”、“清代皇宫纺织品”和“清代古牌匾”三个陈列。这三个陈列的内容非常丰富,好东西也不少,但总体感觉有点乱,不像展览馆,倒像古玩店。

圣旨碑

在庭院的西北角有一个小碑亭,碑亭内立有一通碑身上钻有四个小圆孔的古碑,这就是所谓的圣旨碑。圣旨碑上说,清同治帝曾经颁发玉旨,以母贤子孝、家风高尚敕封兵部职方司郎中武用章之父武澄清为通奉大夫、生母李氏为夫人。武家感恩圣意,于清同治六年(1866年)将玉旨镌刻于碑,以志永念,是为圣旨碑。不幸的是,该圣旨碑在“文革”期间被用作固定柴油机的底板,碑身被钻孔,彻底破相,好在对碑面文字的破坏非常有限。

庭院北侧有三座大门,分别对应大院的三条轴线。如果以武家三兄弟的堂号来区别,这三座门自东向西分别对应武河清的武酌堂、武汝清的丰善堂和武澄清的城启堂。

武酌堂大门的门匾为“尊年表德”,两边对联的字迹过于斑驳,以至没能读全。从辨识出的字词来判断,这应该是从别处收集来的老东西,但不是武家大院的原物。门内是一座很窄的照壁,与不太宽敞的院子倒也般配。小照壁砖砌墙体的下部镶嵌了两只瓷花瓶,自然是寓意平平安安。东西两座门房里都充斥了大量古董,什么家具、瓷器、书画、匾额、楹联、碑拓,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石雕佛像。与之前看到的三个陈列一样,这里的古董陈列也非常乱,乱到让你不知道从哪看起。

文物多多

东门房北是武河清原配翟太恭人的居室,好歹识读出门联“启后有良图遵东鲁诗书执礼;传家无他道守西京孝悌力田”。上联的“东鲁”代指孔子,下联的“西京”代指颜之推,也就是《颜氏家训》的作者。室内同样是古董充盈,几个雕花大柜尤其引人注目。在一个大玻璃柜子里,放着一个外形像鼎的物件,但应该是木质的。引导解说员介绍说,这是个香熏炉,曾经上过央视的鉴宝节目,当时没人猜出它是什么东西,说明这种形制的香熏炉非常少见。

龙纹瓷盘

原配翟太恭人居室的对面,是武河清继配史大恭人的居室。门联“言谈设施宛然经济;喜笑怒骂俱是文章”与主人的身份好像也不太搭,估计也是他处移来,暂充门面。室内正面墙上是一幅两口子的画像,应该是武河清和他的史大恭人。画像上方是一块制作精美的匾额,上书“想象风格”四个行书大字。室内陈列以各种黑漆大柜和瓷器为主,一口“大明隆庆年造”的青花龙纹缸摆在显眼的地方。

武酌堂

武酌堂是东轴线的主堂,面阔三间,前有出廊。门联“庆余积善只此立心立德期后嗣勿替家声;延在贻谋唯兹克勤克俭愿汝曹毋忘成宪”是费了半天劲才完整识读出来的。堂内太师壁上方书“武酌堂”三个篆体大字,下方为四条屏花鸟画。太师壁前横陈着一条雕花长几,花饰繁缛,雕工精湛,据说是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的旧物。东侧后墙上有清同治帝敕封武澄清夫妇圣旨的抄件复制件。引导解说员说是原件复制件,我说怎么可能,仅从里面“皇帝”二字没有平抬就可以知道大概率是新中国以后抄的,因为民国的时候尚有平抬的习惯,也就是提到尊者,譬如皇上、总统、县太爷、父母的时候另起一行。

武河清居室

武酌堂背后是武河清的居室,但大门紧闭,并不纳客。透过玻璃窗观瞧,发现室内除了大量藏书之外,还藏有不少好酒;别的酒不认识,贵州茅台还是可以认出来的。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室内桌子上竟然还摆着一件红山文化的代表玉器——玉猪龙!门联“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其人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一副集联,上联出自王羲之的《兰亭序》,下联出自《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的话,后世多以《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代指古代典籍。居室廊檐下摆放着好几块石雕构件,应该是现在大院主人的收藏品。屋里屋外到处都是古董,是伍家大院给游客的第一个强烈印象。庭院里有两株高大的梧桐,树龄应该不只百年。

雕花屏风

从武河清居室西行,即进入武家大院的中轴线,也就是丰善堂所在的轴线。中轴线最北一座庭院里植有四株石榴,除了寓意多子多福,还有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意思。庭院北的二层楼阁为武汝清的藏书阁,内中未见藏书,各种古董依然是主角。这里有一架五扇雕花屏风,顶部的雕花装饰非常夸张,屏心的五条龙均为玉石镶嵌,而且都是五爪龙,是不是来自皇宫不得而知。这里还有一张紫檀雕花架子床,既华丽又稳重,但我极度担心睡在里面会憋气。庭院东侧厢房为账房和绣楼,西厢房为库房和武汝清原配夫人的居室,内中也都堆满了各种古董,让人目不暇接。

丰善堂

经庭院西侧的更道南行,东侧可见武家的“中堂客位”——丰善堂,也就是整个大院的正厅兼客厅。丰善堂面阔五间,构建在砖石混筑的台基之上,比大院内其它建筑的基础都要高。明间门楣上悬“德孚同契”匾额,门联为“圣德庇遍万方随¨存识能不¨;神光通周六合因时获福自无疆”。堂内太师壁上方书篆体“丰善堂”堂号,下方为菊、竹、梅、兰四君子图,东西两山各挂四条屏花鸟。堂内坛坛罐罐也不少,仅桌椅就摆了六七套,老武家的东西是真多。

曹大孺人居室

东厢房是武汝清儿子武光斌的居室,西厢房是武汝清侧室曹大孺人的居室。在西厢房里最惹人注意的古董是几口漆画箱子,画面内容都是古装戏剧人物,我猜测这应该是戏班子装行头和道具用的。这间屋子的三面墙都以黄绫子装饰,正面墙上是一幅“菩提蜻蜓图”,看来这曹大孺人一定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偶然抬头看天花板,发现一根檩条上有两行字:“黑龙江省肇源县陈绍春重建 癸巳年四月十二日吉旦下瀚”。从行文里用字繁简混用、省和县不略、“下瀚”用得不够准确来判断,文中提及的癸巳年应该是距现在最近的2013年。

戏台

向西返回更道,更道的西面就是武家大院的西轴线。西轴线最南端的建筑是一座戏台,请戏班子来家里唱戏是当年大户人家的一种气派。但戏台上一块“清代紫云阁大戏楼”的标牌让我怀疑这戏楼原本可能不在这里,极可能是从别的地方迁建而来,因为一个家庭内部的戏楼有必要取“紫云阁大戏楼”这样的名字吗?

由戏台往北是城启堂所在的院落。正厅城启堂同时也是武家老太太赵太夫人的居室。赵太夫人出身大户人家,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识文断字的女人,城启堂西侧的“赵太夫人书房”绝不是摆设。赵太夫人嫁入武家后,相夫教子,敦睦乡邻,热心公益,甚至自办学堂招收穷苦家庭的孩子上学,并亲自授课,被几任广府府郡树为典范。赵太夫人生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卒于清同治十一年(1873年),享年95岁,是实实在在的寿终正寝。城启堂的门联太过斑驳,最终也没认出几个字,只好放弃。

城启堂

城启堂内太师壁上的堂号也是篆书,看来这家人对篆书是情有独钟。这时我才发现,原来太师壁下面是可以开合的。打开的太师壁,与后墙上的月亮形门罩相配合,再加上太师壁前面长几上的三滴水门楼小摆件,前、中、后景具备,竟然构成了一幅非常美妙的立体图画。后墙东西挂有同版的两幅全家福画像,最上面的两位应该是武烈和赵太夫人,下面依次是他们的三个儿子及其正妻。两幅全家福上方各悬一块匾额,东面一块为“宝婺星辉”,西面一块为“萁裘远绍”。“宝婺”一词出自唐王勃的《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指女神,也用作对女人的赞美。“萁裘远绍”句意来自《礼记·学记》,意思是后人能够继承先辈的事业。

写到这里需要简单说说武氏三兄弟的父亲武烈。据《永年县志》记载,武烈为秀才出身,娶宣化镇君子堡把总赵宏勋之女,婚后10年亡故,所遗三幼子由母亲赵氏抚养成人,并相继取得功名。

院内东厢房为武敬绪的居室,西厢房为武毓芝的居室。城启堂后面是个小花园,穿过花园是西轴线的最后一个院落。院落中的正房称瞻雯楼,东西两厢分别为武绳绪和武伊绪的居室。从网上有限的信息看,城启堂武澄清这一支,至少有一个儿子,即武用章,曾任兵部郎中,武澄清夫妇之所以能受到同治帝的敕封,全赖此子。武澄清至少有武敬绪、武绳绪、武伊绪三个孙子,至于这三个孙子哪个大哪个小不得而知。在武澄清的曾孙辈已知有两人:孙子武毓芝,孙女武毓莞,其中武毓莞是武绳绪的女儿。武毓莞曾就学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和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与著名画家王雪涛师出同门,擅画花卉鸟虫,武家大院里有不少她的作品。

老武家在“绪”字辈还出过一位进士,那就是武河清的孙子武延绪。武延绪为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归州知州。这样一来,老武家三支到最终都各出了一位进士,因此有武氏“一门三进士”之誉,这在科举时代可是门庭的极端荣耀。

相信游览完武家大院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大院很古老,但内涵有些乱;大院的管理者需要在室内布置的恢复、原有匾额、对联的恢复等方面做出努力;对大院收藏文物的研究工作应该加强。

相关文章